福州日报社
福州日报 沐方婷 包华 2025-11-14 08:49

本期嘉宾
鲍坚 1965年生,福州永泰人,作家(笔名鲍人)。现任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法人代表,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、社长,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。出版有长篇小说《庙堂之忧》《俯仰之间》,中篇小说《明月关山笛》,散文集《正是看花时节》《无非世事》。其中,《正是看花时节》获第十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“白马湖散文奖”。
笛声婉转,一曲《关山月》穿破岁月尘烟,既牵出小说中一段沉睡的革命往事,也牵引着游子鲍坚的目光落回福建——那片他离开许久,却始终在笔下生长的文学原乡。
日前,在三坊七巷福州文艺家之家,鲍坚带着最新创作的革命历史小说《明月关山笛》回到故乡福州。在新书分享会中,他既和读者分享创作中的心路历程,也再次回望福建这片孕育了无数故事的文学大地。

一直以来,鲍坚以真实而温情的笔触,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细细编织,文字深处藏着一种对共同精神价值的叩问与唤醒。而今,从写作者到出版人,身份转变促使他搭建一座更为宽广的“桥梁”: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更多读者看见,也让更多读者被好的文学作品照亮。
回望来处
于故土寻真英雄
1965年,鲍坚在福建出生。他坦言,在福建生活工作的二十四年里,对故乡的解读并不算深入。直到离开福建,在北京生活工作三十余载后,身为游子的他回望来路时,那些被岁月掩埋的乡土细节和人物,才渐渐浮出记忆的水面,一声声叩响他的心门。
迷蒙开阔的大樟溪、巍峨沧桑的永泰庄寨、兴衰交替的侯官渡口……在《明月关山笛》中,他将对故土的思念、对亲人的追忆、对生命价值的叩问,一一落进质朴温暖的文字里。
回看鲍坚过往的作品,几乎每一部都与福建血脉相连。在创作中,他带着创作者的双重视角,“既沉浸其中,亲历其境;又抽身远观,冷静审视”。在他看来,写作既要“走进去”,触摸生活的肌理,深度观察社会,也要“跳出来”,以若即若离的眼光回望与书写。

正是在这种回望中,他发现——福建,原来是一片长满故事的沃土。在这里,无论是古代、近现代还是当代,无数优质故事如矿藏般静待挖掘。以当代为例,福建是中国民营经济发轫地之一,鲍坚曾与同事和文友多次谈及,福建民营企业的腾飞既可以写出精彩的商战故事,也可以写出自强不息的精神,还可以写出婉柔缠绵的爱情故事,甚至可以写出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巨著。
福建的故事,亦是中国的故事。《明月关山笛》的故事虽发生在革命年代的福建,但一曲《关山月》,既串起了两个家庭在革命年代的相识相守,也牵动着两代人对精神原乡的追寻。“不同地域、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境遇,但往往有超越时空的共同追求与感动。”鲍坚说。
也是在这样的回望中,他看见——普通人的英雄群体自古至今始终存在着,精彩的故事或许就在身边亲人身上,它们可能被岁月埋没,被人群遗忘,只等待着被唤醒。
《明月关山笛》正是一次这样的“唤醒”。鲍坚分享,书中主要人物不少都源于自己的先辈,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。创作时,他不知多少次眼含热泪,尤其是想到父亲当年放下乡长职务,带领青年北上参军,投身抗美援朝,转业后勤勉一生的经历,才醒悟:原来,那个年轻时未曾被自己真正“看见”的父亲,也是英雄。
“不一定都要建大功、立大业,凡为国家、民族、乡土尽心尽力者,皆可谓英雄。”鲍坚感叹道。
让故事照进现实,让历史连接当代,借着这曲由散文笔调奏响的《关山月》,鲍坚希望,让英雄的故事成为“我”的故事、“我们”的故事,而不是“别人”的故事,他深信,在当下,英雄的精神依然在你我的心中激荡。

表达真我
秉笔直书赤子心
谦和、温润,是鲍坚给不少人的第一印象。他说话时,缓慢沉静,不慌不忙,目光温厚,隐隐中内蕴着一股文人风骨。朋友曾形容他,“无论仪容态度还是言行细节两干净”。
文如其人,2012年,鲍坚的首部作品《庙堂之忧》问世,追寻的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一生,探讨士大夫精神如何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走向。这部历史传记类作品也深刻影响着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基调。
从《庙堂之忧》里的范仲淹,到现实题材小说《俯仰之间》里怀揣传统士人精神的公务员辛平,再到《明月关山笛》中的平民英雄“岳父”和春玎……鲍坚始终坚持以笔为舟,试图回应时代的叩问,彰显一名写作者的洞察。
他笔下的故事虽跨越时空,精神脉络却一以贯之,那便是对世道与民生的深切关怀。正如他在采访与作品中多次提及的:“山水风光还是以前的,甚至是几百年、几千年前的,只是人所经历的世道和人心的向背不同。”
注重创作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同时,鲍坚也从未忘记自己“为谁而写”。他曾直率发问:创作,是写给文学专业媒体和文学界的“小圈子”看的,还是写给读者看的,又或是志存高远写给文学史看的?
他的答案简单而明确:“反正我只想写给读者看。写给读者看,如果不精彩,没有趣味性,读者会看吗?当然不会。这也是我的创作观。”
心怀家国天下与广大读者,在鲍坚心中,也有一片可爱的“自留地”。生活里的他,一草一木皆可入文,一物一景俱藏小趣,既常常饶有兴致地观察草木鸟兽的生机,也温情记录一家三口的日常片刻。
散文,是他最钟爱的文体。他认为散文的基本特质是“真实”。在散文集《正是看花时节》的后记中,他写道:“从我的散文中,可以看到真实的我——或是真实的故事,或是真实的心绪。”他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“作家”,只因创作于他,几乎从不迫于时间,想写时才写。一个小说的构思,可能酝酿数年;一篇散文的完成,或许只需半日倾情。
变通致远
立潮头守正出新
2023年,鲍坚出任作家出版社社长。从台前创作者到幕后出版人,他得以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学的传播之路:当下的出版业,正遭遇互联网浪潮的剧烈冲击,纸质阅读式微、长阅读缩水,行业前路充满不确定性。该何去何从?
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这是范仲淹启动庆历新政时给宋仁宗上奏的开篇引言,也成为了鲍坚在当下不断思考的命题。
“科技变革深刻重塑了阅读。”鲍坚认为,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,让“长阅读”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“广阅读”,读者更追求故事性、情节性与可读性。当阅读已快步迈入互联网时代,文学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,却在适应社会、服务大众方面没能很好地跟上。
“大众对文学的需求仍在,只是形式变了。”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:三十年前初到北京,吃到的北京炸酱面咸得让他这个南方人发愁;而如今的炸酱面,早已调整口味,以适应南来北往的食客。文学创作亦然,必须看见读者的需求。
“我们和全国许多作家有着热切的联络和紧密的合作,作家群体对我们的信任,和我们为作家服务的意识和水平,是出版社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。”他不断倡导作家出版社要提升“看家本领”,强化与作家的沟通,精准选题,以推出更多大众喜欢看的文学精品。
在这一过程中,鲍坚也更清晰地意识到:这应当是一种相互的“看见”。“光出好书远远不够,还要思考在琳琅满目的阅读选择中,如何让好书被读者看见,让作家的心血找到好的归宿。”
面对竞争激烈的出版行业,鲍坚怀有“不破不立”的紧迫感。“出版一定要跟上形势,实现‘弯道超车’。”他认为,互联网为创作、传播、营销等环节带来颠覆性变化,也是一条新的起跑线。如果能在起跑线上准备好,就有可能成为赛道上的第一阵营,最不济还能奔跑在赛道上,有个名次。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变化,那必然就会落伍、退步,甚至消亡。
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,出版机构并非技术的引领者。出版单位不要期望能够走在互联网的前面,但是应当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后,尽快、主动地摸索和适应它的发展规律,主动缩短与互联网发展前沿的距离。
近年来,作家出版社已经做了不少的积累和探索,更进一步推进融合出版模式,拓宽出版疆域。其中,依托互联网框架,积极探索出版与各种形态相结合,在电子书、有声书、自媒体等各个平台都成效初显。
“一切都只是开始。”鲍坚表示,作家出版社依旧要全面加强在文学理念、文学品牌、作家联络、宣传营销、发行渠道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,在强项上更强,在弱项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在已取得的成绩上持续“破圈”,拓宽文学的疆域与生命的半径。(记者 沐方婷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