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造性提出结构性疾病理论 余毅强:助患者远离“脊”病

福州晚报 刘珺 池远  2025-04-17 08:31

16日,年过七旬的陈依姆第五次接受余毅强正骨诊疗后,自行从诊疗床上坐起来,步履轻松地离开。很难想象,一周前她因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被家人扶着进了诊疗室。

在福州开设“余氏道一”正骨堂十几年,余毅强在“余氏道一理筋正骨法”的基础上,创造性总结结构性疾病理论,以此为指导,打通堵点、疏通经络、恢复患者骨错位,用双手为患者缓解30多种脊椎疾病。据悉,该正骨法入选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刚到耳顺之年的余毅强是“余氏道一理筋正骨法”第三代传承人,第一代创始人是他的祖父余朗仲。清乾隆二十年(1755),南少林高僧朱山隐居古田杉洋余家,龙桩拳、武医伤科、分筋正骨等遂流传下来。余朗仲跟随祖辈学习医、武、道,后开设诊所,经过长期临床实践,总结出了专治人体脊椎疾病的独特方法整脊正骨,疗效显著。

余毅强介绍,他从小跟随祖父、父亲学习整脊正骨手法,融合道医针灸、汤药等方法,创造性提出人体病因分类定义——结构性疾病理论,并由福建省版权局发放《作品登记书》。

“简单地说,结构性疾病是人体结构受到外力损伤造成的,这类疾病只有恢复人体结构,才能从病因上根本性解决问题。”余毅强介绍,在人体结构中脊椎最为重要,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脊椎变形压迫神经造成的,通过正骨手法配合针灸、汤药等,让变形的脊椎逐步复位,能有效缓解多种疾病。

开设“余氏道一”正骨堂十几年,余毅强以结构性疾病理论为指导,采用观察、触摸、询问、看片“四诊法”,通过“余氏道一理筋正骨法”全物理手法诊断与治疗30多种脊椎疾病。

在余毅强诊疗的患者中,年龄最小的5个月,年龄最大的93岁。婴儿出生时因助产士不慎,造成斜颈,经余毅强三次诊疗,婴儿的头部就能摆正了。而93岁老人因腰椎间盘突出,行动不便,被家人送来“试一试”,经过一个多月的正骨治疗,老人能下地行走,如今每天还能下楼溜达。

“我诊疗的患者中,年轻人越来越多,因使用电脑、玩手机、运动损伤等造成脊椎变形,各种身体不适随之而来。”余毅强表示,与其生病了四处求医,不如端正仪态养出好脊椎,例如,使用电脑45分钟后,可站立缓慢低头,向左、向右将脖子拉伸至能承受的最大角度,玩手机时可反坐在椅子上,双手放在椅背上操作,这些小妙招可以减少脊椎受到的损害。(记者 刘珺/文 池远/摄)

掌上福州

福州日报社

打开